從 Jekyll 遷移到 Hugo 步驟心得分享
部落格從去年一月至今也快滿兩年了,中間一直有想修改部落格的樣板,經過一陣選擇與研究以後,決定連產生器也換掉試試看,於是就轉到了 Hugo。Hugo 是一個以 golang 為基礎開發的靜態網站產生器,他的建置速度很快,目前感覺他的操作指令以及目錄規劃也蠻乾淨好上手。這篇就筆記一下我從 jekyll 轉換到 hugo 的過程及一些重點。
部落格從去年一月至今也快滿兩年了,中間一直有想修改部落格的樣板,經過一陣選擇與研究以後,決定連產生器也換掉試試看,於是就轉到了 Hugo。Hugo 是一個以 golang 為基礎開發的靜態網站產生器,他的建置速度很快,目前感覺他的操作指令以及目錄規劃也蠻乾淨好上手。這篇就筆記一下我從 jekyll 轉換到 hugo 的過程及一些重點。
最近在思考如何讓我的插件能夠跑在 WSL 裡面,後來發現了 Visual Studio Code Remote - WSL 這個好東西,它可以讓 VS Code Server 實際執行在 WSL 裡面,只留 UI 介面在 Windows。
這對某些插件非常有用,因為有些東西跑在 Linux 環境是比較容易的。另外 Visual Studio Code Remote 系列還包含 Remote - SSH 模式,這東西就更猛了,如果你的 Build Machine 是遠端的 Linux Server ,他可以直接透過 SSH 跑在 Linux Server 端,像是檔案搜尋等動作,直接執行在遠端 Linux 就會比透過 Samba 或 NFS 快上很多。
在 VS Code + GNU Global - 打造 Trace Linux Kernel 環境 這篇我有介紹我改造的 VS Code GNU Global 套件。當初會選擇 GNU Global 作為主要的 tagging engine,除了他的速度很快以外,還有另一個的原因是 GNU Global 具備將 tag files 分散在不同 Project 的功能,再透過相依性設定搜尋路徑。
分散 Tag File 在某些大型專案非常有用,他可以有效加速 Tag 搜尋和更新的速度。另外他也支援將 tag files 放在專案目錄以外的地方,以下會分別介紹這兩個功能在 VS Code 中要如何設定。
這篇延續 Linux 系統程式設計 - fd 及 open()、close() 系統呼叫,筆記 read()、write() 系統呼叫及 page cache 相關的部分。內容主要參考 Robert Love 的 Linux System Programming 一書。
開始接觸 Linux Kernel 也有差不多一年的時間,最近開始有明顯地感覺到有某種瓶頸存在,仔細思考了一下覺得是底子不夠,所以決定從基礎來好好學習一下,再搭配核心程式碼來確認是否是看到的那樣。這篇主要筆記 file descriptor、open() 及 close() 系統呼叫相關的部分,主要參考 Robert Love 的 Linux System Programming。
最近有人在詢問 Synology 的 Data Scrubbing 相關的問題,剛好小弟算是小有研究,因此來介紹一下何謂 Data Scrubbing(資料洗滌),以及 Synology 的 Data Scrubbing 可以為我們做些什麼?